隨著全國水果市場收購價格快速跌入冰點,在微博上幫家鄉叫賣陜西蘋果的“芙蓉姐姐”瞬間也成為正能量。12月第一周,《中國經營報》記者在陜西調查了解到,蘋果的地頭收購價格已經跌破每斤1元,遠低于種植成本。
從芹菜、山楂再到蘋果,“滯銷”蔓延成為這個冬天里種植戶心上的寒潮。有分析稱, 集中上市引發了暫時性的“供過于求”,但本報記者連日在陜西、甘肅多個產果大縣的調查發現,產業鏈條上多個環節不同程度的扭曲,很久以前已經為今天的現狀埋下了伏筆。
上游:果業經濟政策性“振興”
咸陽市武功縣已經是零下8度的天氣,但是張為民卻還住在簡易的帳篷中,看護著自家豐收的蘋果。
他告訴記者今年產量約有5萬斤,但大多數蘋果仍然滯銷在地里,即使賣出去的蘋果,價格大多也沒有超過2元/斤。
近期陜西省農業部門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僅咸陽地區今年滯銷的蘋果高達400萬噸 。
“部分農民對農副產品的收益大為失望,有的農民甚至一氣之下砍掉已經掛果的果樹。”農副產品經營者邱宏告訴記者。經濟農業近年來一直受到各個地方政府的熱捧,為此各個地方政府出臺了眾多的優惠政策來引導農民向經濟農業靠攏。有些地方政府大打“農業經濟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牌,搞農業示范園區,以此來影響周圍的農民向其靠攏。
在形成規模效應的過程中,“農業補貼“ 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邱宏從事農副產品經營已經接近15年。“每年從政府那里獲得的資金接近總投入的30%。”他說。
農業補貼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種植戶的選擇。咸陽禮泉縣,2000年之前這里大多以種植小麥和玉米為主,一位張姓村民告訴記者,當時種蘋果甚至還要上繳果業稅。后來隨著國家支持經濟農業的政策落實,果業稅也隨之取消,他開始改種蘋果。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