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逐漸寒冷,各地種植的冬小麥已逐漸停止生長進入越冬期,不過河北易縣卻有相當一部分土地將要荒著過冬。
近日,經濟信息聯播報道,河北易縣等地區的許多農民都放棄種植冬小麥。事實上,這一現象早在10月份就已初現端倪。根據媒體調查,易縣部分農村小麥播種面積只有往年的2/3左右,易縣農業局也曾表示全縣約有2萬畝麥田[微博]出現季節性的拋荒。
根據農業部11月底的統計數據,今年全國冬小麥種植面積比去年增加100多萬畝,而今年秋播的種植條件也非常好,大部分地區土壤墑情適宜,光照充足。此外,播種過程中深松深耕、播后鎮壓、藥劑拌種、測土配方施肥等關鍵技術措施也基本落實到位,冬小麥長勢是近幾年中較好的一年。
在此情況下,作為夏糧主產區的河北省卻出現了棄種現象,冬小麥種植利潤微薄是主要原因。
“種小麥每畝收入也就100到200元,賺的非常少。”家住河北農村的小楊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據小楊介紹,他家5口人共有10來畝地,扣除種子、化肥、農藥、水電費和耕地播種收割的機器費用,一輪冬小麥種下來只有數千元收益。
然而,小楊所說的情況還算是較好的。與玉米(2452,-7.00,-0.28%)的耐旱特性不同,冬小麥種植需要4次左右的大面積灌溉,要消耗大量水資源。小楊家麥田附近的機井是村子里共有的,澆地只需要付水泵所耗的電費,而一些機井較少或者機井被私人承包的地區常需要付出更高的澆地費。河北易縣就屬于后者。
根據媒體報道的數據計算,易縣麥田每畝成本高達700-800元,而國家公布的2012年小麥最低收購價為2040元/噸,這意味著每畝小麥收成小于800斤就將面臨虧損局面。
按照國家統計局11月底公布的全國糧食豐收情況折合計算,2012年我國小麥每畝平均產量為666斤。而河北省政府公布的2012年夏糧情況,小麥平均畝產為723斤,兩項數據均未超過800斤。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