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甚好,銷路不佳。今年的晚熟葡萄品種銷售完了,重慶提香農業發展公司的朱小瓊卻高興不起來。“一年多來,投了大量財力種植葡萄,產品也得到不少好評,銷路卻屢屢受阻。”朱小瓊告訴商報記者。近日,在渝北龍興鎮,我市多家知名葡萄種植園企業主齊聚一堂,他們在會上紛紛表示擔憂,盡管重慶的葡萄市場需求量大,但本土葡萄僅占10%。
其實重慶葡萄的現狀只是重慶生態果園發展的一個縮影:長期由小農經濟模式主導下的本土生態果園,依然飽受產能、發展方向、銷售渠道等多方困擾。
一顆葡萄的誘惑
“吳小平的葡萄——熟了!”對于很多重慶人來說,這句普通的廣告語已是耳熟能詳。從1998年開始,這位地地道道的農民吳小平創建了他自己的葡萄園,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葡萄產品。歷經十多年發展,他的葡萄已然成為我市水果市場的一大強勢品牌。
其實,“迷上”葡萄的遠不止吳小平一個。商報記者在座談會上了解到,最近兩年,在重慶本土的水果市場上,“向葡萄”、“伽登葡萄”、“金木果園”等葡萄品牌紛紛亮相,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將目光投向葡萄種植產業。目前全市內葡萄的種植總面積已達10萬畝以上。在眾多的葡萄老板中,其中近一半為“半路出家者”,如苗木老板、房地產老板等。
一顆小小的葡萄何以引來諸多投資者的關注?西南大學園藝園林學院教授尹克林稱,長期以來,重慶市場上約90%左右的葡萄都來自外地,盡管需求量大,但本地果園并未‘分羹’。這也是諸多老板看好這塊市場的核心原因。
資本關注下的尷尬
廣闊的市場空間,寬松的競爭環境。
然而,當來自各種行業的資本大舉涌入生態果園時,“進門”后看到的卻是另外一番景象:整個重慶市的終端水果銷售有90%都是依賴外地進口。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