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市場關于明年中央一號文件或聚焦農業經營體制的消息,讓a股農業板塊整體大漲近5%。連日來,圍繞糧食安全、農民增收等問題下,農村政策將作何調整備受關注。
隨著商業資本密集下鄉,“公司+農戶”已成為當前各地農業發展的主導模式之一。不過有學者認為,假如真如市場消息所言,即將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或將改變這一情況。據預測,政策的基本精神是堅持農戶作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基礎上,創新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等生產經營形式。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近日也表示,國家鼓勵工商企業投資農業,推動農業產業化和規模化經營,但不提倡工商企業大面積、長時間直接租種農戶土地。
著力避免土地非農化
據透露,中央關于“三農”政策的相關調研工作于年中即已開始。近期,中央層面的會議密集釋放出農業政策變化的信號。
近年來,隨著農村人口大量擁入城市和農村勞動力的老齡化,“誰來種地”的問題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商業資本大量進入農村,以土地流轉等形式進行農業經營。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曉山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微博)》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農戶”原本是鼓勵公司和農戶形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但往往公司成了這個模式的主導。“公司強勢,農戶弱勢,這使得雙方在利益分配上前者占大頭,農戶的利益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
三農問題專家李昌平也認為,現在資本下鄉某種程度上出現與農民爭搶收益的情況,這對農民不公平。而且農業龍頭企業拿了國家的補貼,但很多企業下鄉不是要搞農業生產,而是拿到農民的土地進行非農經營,這不利于農業發展。他表示,政策若要調整,主要是在農業生產領域限制資本,對于土地流轉,政策也應該支持土地在農民組織內部流轉。
事實上,針對近年來資本下鄉并大規模租種農民土地存在的問題,中央政策精神的基調是不鼓勵甚至限制企業租地。韓長賦表示,應避免土地出現過多的非糧化和非農化。“企業應該帶動農戶發展而不是代替農民生產,應該把種養環節留給農民。”
基調旨在提高組織化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