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美國農業部發布的12月供需報告顯示,2012/13年度,中國玉米進口預估為200萬噸,中國玉米產量上調800萬噸。
中國玉米產量上調當然是好事,但與此同時,中國玉米進口增幅之大令人咋舌。海關數據顯示,今年前10月,我國玉米進口455.7萬噸,同比增長385.4%;出口25萬噸,同比增長89.4%。其中,中國從美國進口玉米約為450萬噸,占進口總量的98.7%!
從全球市場來看,美國是玉米市場上的最大玩家,它既是全球最大的玉米種植國,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玉米出口國,其產量占全球玉米產量的40%以上,出口量占全球玉米市場的60%以上。中國市場潛力巨大,美國自然不會放過這塊肥肉。
眾所周知,把所有的雞蛋放進一只籃子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但目前中國的進口玉米絕大部分就放在了山姆大叔的籃子里。保不齊有一天,山姆大叔不高興了,打破籃子,雞飛蛋打,中國玉米進口就不是一個好玩的游戲了。
中國應該未雨綢繆,想好怎么和山姆大叔玩。或者即使山姆大叔不和中國玩了,中國還可以找離得近一點兒的老撾、泰國、俄羅斯、烏克蘭大叔玩,這樣還降低了運輸成本。抑或中國舍近求遠,還可以到南美找熱情的阿根廷大叔玩。
孫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在國際市場上和山姆大叔玩,我們首先要了解山姆大叔的路數。我們先來看看山姆大叔對華發動的“大豆戰爭”吧。
1995年以前,中國一直是大豆凈出口國,但是靠巨額財政補貼的“山姆大叔生產”的大豆逐漸進入中國市場。到2004年,低價進口大豆開始橫行中國,國內眾多內資豆油壓榨企業陷入困境。緊接著,adm、嘉吉、邦吉和路易達孚4大糧商趁機低價收購、參股多家食用油壓榨企業,中國的大豆市場由此受制于國外資本。之后,中國大豆產量由原來的世界第一位,退居為繼美國、巴西和阿根廷之后的世界第四位。
來源:國際商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