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付嘉鵬)12月18日,在北京舉行的“2013年《社會藍皮書》發布暨中國社會形勢報告會”上,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陸學藝表示,中國糧食生產格局已經發生結構性變化。
自清代至上世紀80年代,我國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等省份一直作為主產區存在,并產生“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如今,隨著糧食生產結構的調整,這種說法正在成為歷史。
“從80年代后期、90年代開始,以黑龍江為主,黑龍江、吉林、遼寧加上內蒙古東部的東北大平原,其潛力被開發出來。”陸學藝說。
陸學藝提供的數據表明,1978年,上述東北三省一區的糧食產量是4069萬噸,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3.35%,湖廣地區的糧食產量則占全國的22.9%;2012年,東北四省區的糧食產量在全國占比升至23.24%,湖廣地區的這一數字降至14.5%。
陸學藝分析認為,東北地區統分結合經營體制繼續發展,當地的農墾系統在糧食生產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加上國家近幾年大量政策資金的投入,是當地糧食產量不斷增加的主要原因。
《社會藍皮書》指出,2012年東北平原等四省區提供的商品糧占全國的40%以上,已初步起到了替代原來主產區的作用。更為可喜的是,東北等四省區糧食增產的潛力還很大,未來糧食生產仍呈大發展的趨勢,應把東北平原建成中國的大糧倉,確保中國糧食安全。
來源:糧油市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