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糧食來講,2012是不平凡的一年,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糧食實現“九連增”。
農業部新聞辦近日發布消息稱,今年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達到11791.4億斤,比去年增加367億斤,實現半個世紀以來首次連續9年增產。但日益嚴峻的氣候危機,正是糧食安全面臨的最大挑戰。溫度上升帶來的糧食減產、干旱洪澇等極端氣候及病蟲害加劇等問題,正影響到全球農業生產。美國農業部近日稱,半個世紀來最嚴重的旱災使美國玉米和大豆減產幅度高于預期,令人擔心會出現一個新的全球糧食危機。
怎樣確保糧食安全?農業科技在糧食安全中到底起多大的作用?中國種業科研現狀如何?外企種子是否影響中國糧食安全?圍繞這些問題,《第一財經日報》專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世煌和全球種業巨頭杜邦先鋒公司全球總裁保羅·謝克勒先生。
第一財經日報:中國糧食已經連續“九連增”,是否意味著中國糧食安全威脅變?。?/p>
張世煌:從目前來看,國家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但不能松懈,否則一松懈就會有問題。到2030年之前基本能解決糧食供應問題,但一定要協調好幾個作物的關系,特別是玉米,產量不夠,現在增長速度是不夠的?,F在之所以覺得玉米產量夠,是因為水稻、小麥的面積在減少,用來種植玉米,每年增加1000萬畝耕地,1990年玉米種植為2140萬公頃,到現在是3300萬公頃,增加了約1200萬公頃,約1.8億畝,今年又增加了一些。
大家都擔心玉米會影響國家的糧食安全,所以一直在增加它的種植面積。2020年需要玉米2.2億噸,2030年超過2.5億噸,種植面積會有所增加,但會減慢,主要是在黑龍江,南方增加得少些。
保羅:我認為,技術創新是進一步確保種業滿足人口需要和糧食安全的必要條件。同時,確保和促進種業發展的必然條件,是對種子質量和相關技術研發的投入和關注。高品質的種子需要具備產量高、純度高、抗病蟲害能力強等多個關鍵特性。比如2007年杜邦先鋒帶入中國的單粒播種技術,就顯著降低了用種量,實現了高發芽率。這不僅為農民節省了購種成本,還減少了國家制種所用耕地面積。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