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四大漁區之一,南海是一個巨大的漁業種質資源寶庫:擁有漁業資源兩千多種,其中高經濟價值魚類約200多種。
然而,相對于南海周邊國家,南海漁業對我國經濟的貢獻并不大。2011年,越南在南海僅金槍魚捕撈量就達11萬噸左右,創匯3億美元。而我國南海三省區的金槍魚捕撈量僅為300噸。
“在全國海域中,南海的出漁生產力最低,南海海區每平方公里的持續魚產量只有1.35噸。”近日,以“三沙設施漁業”為主題的中國科協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在海口舉行。海南大學海洋學院教授張本直言,發展不破壞生態的設施漁業是當務之急。
近海荒漠化如何再捕魚
“南海漁業資源本來是我們的財富,但由于南海北部過度捕撈,近海生物資源嚴重衰退,50%以上的漁民只要出海就會虧損。”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霽霖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具體而言,南海漁業過去主要是以漁船為主的捕撈業,養殖業處于空白狀態。在近海,傳統的經濟性魚類隨著捕撈的加劇而逐漸消失,近海出現荒漠化現象。與此同時,漁船作業時間較短、流動性大、經濟效益低,而南海的漁業產業加工能力薄弱。
但是,捕撈漁業是海南省的傳統產業。面對近海衰退的現實,水產養殖專家林載亮認為,必須大量淘汰小噸位和設備落后的漁船,建造大型船。
“三沙漁業資源的潛在捕獲量約為500萬噸,每年的可持續捕獲量在200萬噸,而目前海南每年的捕獲量僅為8萬噸左右。如果建造500艘大型船只,年產值可達1000多億元。”林載亮認為,應轉變捕撈方式,發展壯大外海、遠洋漁業生產。
雷霽霖則認為,需要以工業化養殖理念為指導,發展設施漁業新模式,開創“海陸接力”,基地化、島鏈化、多元化南海養殖新模式。
探索南海養殖新模式
距離海南三亞1000多公里的美濟礁隸屬南沙,是我國南海重要的漁業基地之一。林載亮在這里搞漁業網箱養殖已經很多年了。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