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統計局發布了四川蔬菜產業發展調查報告。報告稱,四川的蔬菜種植面積、產量已連續5年增加,價格連續7年上漲。供應量增加,價格理應隨之下降,為什么會出現這看似矛盾的現象?記者就此走訪了菜農、中間商和省農業廳相關負責人。
菜農的賬本 種菜成本3年翻番
12月20日,農歷冬至前一天,記者來到了全省最大的蔬菜種植縣彭州市。這里有近80萬畝的蔬菜種植面積,素有“北有壽光,南有彭州”的美譽。
菜地一片蔥蘢。三界鎮觀圣村村民古祥飛說起今年的收成,“只能算將就。”盡管菜價漲了,產量也提高了,但成本也增加了,大大抵消了收入。
古祥飛是個有心人,他認真記錄了近三年來的蔬菜種植情況,每筆賬都記得非常詳細。記者看到,土地流轉費在2010年時只有400元,2011年漲到1000元,今年更到了1200元;耕地費3年增加了30元,復合肥多了40元,有機肥增加了330元…… “統算下來,一畝地的成本原來要1450元,去年要2640元,今年要3280元。”
再看收入欄,也是在不斷增加:1斤萵筍的價格,2010年為0.3元,2011年是0.5元,今年已經達到0.7元。古祥飛的結論是:“菜賤傷農、菜貴傷民。隨著成本的上漲,低菜價時代恐怕一去不復返了。”
中間商的賬本 人工費用“翻跟斗”
豐碑產銷專業合作社,十幾個工人正在挑選白生生的蘿卜,裝袋后,這批蘿卜將運往武漢。
“一袋蘿卜50多斤,裝一袋得1元2角錢,一天能賺100多元。”家住升平鎮的彭成芬告訴記者,她從1992年開始干蔬菜裝包,已是有20年經驗的熟練工。“這些年工錢每年都在漲,今年1.2元裝一包,去年是1.1元,前年是1元。”
這只是蔬菜運輸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對整個蔬菜流通環節,合作社社長鐘光輝有一筆詳細的賬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