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文件將連續第十年關注三農問題。一位接近農業部的權威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證實,2013年一號文件將聚焦農業經營體制改革,重點在生產關系的改革。
記者了解到,即將出臺的一號文件在鼓勵農業生產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同時,將明確限制工商企業在農業生產領域的擴張。
前述接近農業部的權威人士表示,該文件的基本精神“應該是在堅持農戶作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基礎上,創新發展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等生產經營形式,但不鼓勵工商企業大面積、長時間租種農戶土地。”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農業組織化生產和社會化服務“和十八大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產業與技術研究室主任張照新表示。
土地流轉推動規模化
專業化和規模化農業經營,被認為是中國農業生產所面臨的問題的解決之道。但中國的農戶數量龐大且非常分散,普遍被認為組織化程度太低。
在三農問題專家李昌平看來,在上世紀70年代末的那場改革中建立起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后變成了“分田單干”。
“我們說是統分結合,但是‘統’這一塊一直沒有做好,導致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很低。”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一位要求匿名的研究員表示,“盡管從上世紀90年代就提出了專業化合作社,但是一直推進很慢。”
在農業土地經營極為分散的中國,要推動農業產業化和規模化經營,土地流轉是必由之路。受訪的專家認為,鼓勵專業大戶,實際上就是鼓勵土地流轉。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近日在全國農業產業化工作會議上表示,當前全國土地流轉面積已經達到20%,規模經營比例明顯上升,但規模化生產和小農并存的格局將較長時間存在。
在農業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張紅宇看來,這種土地流轉的效果非常明顯,土地資源要素不斷地向專業生產者積聚,釋放出大量的勞動力從事非農產業,這對從事商品化的生產非常有利。
來源:中國經營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