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噸稻谷為例,首先進入剝殼車間,大約有62%左右的產品是優質粳米;12%左右的碎米、節米進入制糖車間,提煉成為淀粉糖;10%左右的油糠經萃取提純可以成為稻米油;剩下的16%左右的谷殼被加工成‘飼料粗糧’,或進入發電車間,通過燃燒釋放熱能轉化為電能,剩下的谷殼灰可以經過深加工變成活性炭、多晶硅。”
記者近日從業界了解到,在泉州本地,原本僅是將稻谷脫殼加工成大米的糧食加工行業,通過不斷的研發探索和技術改造,整個產業鏈上可以產出四大類14種產品,正逐步建立一條產品多元化、附加值最大化的產業鏈延伸之路。
稻殼成肉豬的“五谷雜糧”
“原本作為廢棄物的稻殼,經過粉碎,制作成粗纖維食材,加工成豬飼料。”金穗米業董事長林建全告訴記者,稻殼經過加工可以成為商品肉豬的“五谷雜糧”,是吃慣了精飼料的圈養肉豬增加腸蠕動、實現排便通暢的不可少之物,不僅使稻殼資源物盡其用,同時還解決了廢棄稻殼產生甲烷的“黃色污染”難題。
“用純稻殼燃燒發電,延伸出更多的產業鏈條,也成為企業突出重圍的新式武器。”林建全告訴記者,稻殼還是很好的熱能燃料,2噸稻殼可代替1噸原煤用以燃燒發電。目前,其設在安徽合肥的分廠“稻殼燃料熱電聯產項目”已經開始運轉,接下來還將用稻殼灰生產水玻璃、白炭黑、活性炭、多晶硅等產品,變廢為寶,開發出更多的谷物副產品。
泉州市糧食局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稻殼中含40%的粗纖維、20%左右的五碳糖聚合物以及少量粗蛋白、粗脂肪等有機化合物,用稻殼生產飼料,是廢物利用的重要方面,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邊角料”提煉稻米油
來源:生意社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