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吆喝聲中,一頭頭黑白花奶牛踱步進入寬敞明亮的擠奶廳,按順序排列,“自覺”地找到自已的位置,安靜地呆在那里,等待擠奶……在烏魯木齊最大的奶牛養殖合作社易興富民奶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里,這是每天習以為常的一幕。但對消費者而言,這卻是飲用奶安全最為關鍵的環節之一。
奶源安全可靠
12月20日,烏魯木齊天空暫別雪霧,開始放晴。在合作社的養殖場內,一群群奶牛站在雪地上悠閑地反芻。這里有400多頭奶牛,每天產3噸多鮮奶,銷往蒙牛、新天潤等當地的乳品企業。
起點高、規模大、標準高的奶牛養殖新模式出現,促進了奶牛養殖向集約化方向邁進,市政府正采取措施推進奶牛規模化、標準化養殖。
“我們這里最重要的一點是確保了鮮奶的質量安全。”合作社法人代表周文軍稱,“擠奶廳有一套擠奶設備,擠到奶瓶里的牛奶和空氣不接觸,通過管道進入隔壁的制冷罐。最大限度減少了與細菌接觸的可能。”
“以前散養的時候,客戶嫌牛奶少不來收購,有時候質量還不達標。在合作社,實行統一飼養、統一免疫、統一管理,統一銷售,機械化擠奶,還免去了飼養、管理、銷售等各個環節的麻煩,對合作成員來說,如期得到分紅,省力還賺錢。”
2010年,周文軍聯合其它幾個股東投資180多萬元人民幣,租下了一個廢棄的奶牛場,添置更新了擠奶設備。“這里有190畝地,擠奶廳里可以供48頭奶牛同時擠奶,為了鼓勵我們發展,當時政府還補貼了20萬元”。
散養戶得到了實惠
養殖戶進入合作社的形式多樣,既可以把牛寄養在這里,當“甩手掌柜”,每年僅收取紅利;也可留下來飼養自已的奶牛,把牛奶交給合作社;還可以連人帶牛一起進來,人在合作社干活,可以領工資。結果都是提高了牛奶的品質,穩定了產量,和企業簽訂合同也有了話語權,合作社和農戶實現了雙贏。
農戶王建國告訴記者,他是從2003年開始養牛。那時養了5頭牛,牛奶常常因賣不掉而被倒掉,他很心疼。聽說要組建合作社,王建國第一個報名參加了。他說,他是以半脫的形式加入,牛由自己養,牛奶統一擠,統一銷售,個人不用考慮市場的變動,每個月等著拿錢就行了。目前,王建國還養了20頭牛,收入可觀。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