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圍繞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各界爭議不斷。一個重要問題是,外國農業企業在中國所扮演的角色如何?一旦放開外資企業進入中國農業市場,是否將對本國農業構成沖擊,進而影響中國的糧食安全?
持這種觀點的人通常以中國大豆產業為例,認為國際巨頭的壟斷已對中國大豆、飼料和食用油的戰略安全構成現實威脅。大豆和食用油的對外依存度已達60%以上,超過了安全警戒線。數據顯示,全球四大跨國糧商“abcd”(adm、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控制了中國油脂市場原料與加工及其食用油供應的75%以上,跨國糧商在中國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的64家企業參股或控股,占總股本的66%。
不過,我們可能換個角度看問題。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張世煌日前表示,外資種業企業進入中國促進了中國的糧食安全。他表示,中國的糧食安全并不能由計劃經濟保證,反倒是改革開放有利于中國的糧食安全。他認為,改革開放并不是任由外資企業來,而是在法律范圍內,在市場的框架之內進行。對中國的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都有很多裨益。他舉例稱,比如2011年的災害,洋品種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沒有美國品種的話,當年的損失會很大。外企種業占12%的市場,但對中國的玉米種植有很大促進,國內企業知道了種質研究很重要,所以就研究種質資源,也從國外引進種質資源,出現了非常好的形勢。
2011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即8號文件)指出,要加強農作物種業國際合作交流,鼓勵外資企業引進國際先進育種技術和優勢種質資源。從結果看,外企進來后刺激了國內種業創新的積極性,“沒有8號文件的話,育種還是死氣沉沉。”(四川日報網)
來源:四川日報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