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城鎮化在我國的推進速度越來越快,隨之而來的是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速度也越來越快。“空心戶”、“空心村”屢見不鮮,誰來種田的問題越來越讓人們擔憂。作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國、第一大糧食消費國,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誰來種田的問題,我國的糧食安全,乃至國家安全就難以保障。破解誰來種田的問題,需要從多方面著手。
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
現代意義上的種田,已經不是傳統的小農經濟的耕作方式。現代農業的生產者,必須具有較高的科技文化知識。
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雖然在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發展高中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的程度依然很低。據首部《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指出,2000年,我國15歲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只有7.85年,農村勞動年齡人口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達47.6%。
當今世界,人口素質已經成為影響國家競爭力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主要因素。據學者宋光輝研究,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按不同教育程度人口的影響是不一致的,其中小學文化人口存量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呈逐年遞減趨勢。從1981年的6.53%下降到2000年的4.51%;初中文化人口存量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在各級教育人口中最為重要,一直在8.23%至9.1%之間波動;高中人口存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緩慢增強趨勢,從1981年的3.42%,增加到2000年3.61%。
來源:湖北省襄陽市糧食局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