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信凱38歲,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教授,2009年11月破格晉升為博士生導師,美國康奈爾大學訪問學者,中國人民大學糧食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農業部青年聯合會副主席。
他同時兼任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貿易政策國家顧問,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中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風險分析委員會委員,中國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專家委員會委員等多個社會職務。2011年獲“北京優秀青年知識分子”,2012年獲“北京青年五四獎章”。
主要研究領域為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近年來以獨立或第一作者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新華文摘》等學術期刊發表(含轉載)學術論文7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4部,商務印書館經典文庫譯著1部,代表作為《中國農戶消費函數研究》。
核心觀點
我們對農業的認識往往只是停留于“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現在已經是工業化時代,甚至于已經進入后工業化時代,農業自然而然也就不那么重要了。但美國人是如何認識農業的呢?美國人講“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的國家;誰控制了食物,誰就控制了全人類”。
朱信凱:了解農村才算了解中國
朱信凱從事農業經濟研究純屬偶然。
當年考上農業經濟專業時,甚至還有點沮喪,因為跟計算機軟件等“熱門專業”相比,農業并不受社會的重視。朱信凱說,現在他建議年輕人都應該讀一讀農業經濟學,培養自己對中國本土化問題的敏感度。因為中國的農業經濟學就是中國的國情學,只有了解中國農村,才算真的了解中國,以后不管做哪方面的工作,都會比別人出色。
2003年,朱信凱在華中農業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到人大任教。他曾多次將研究報告和科研成果呈送國務院相關決策部門。
2010年12月,朱信凱署名研究報告《我國應盡快調整現行cpi結構》得到了國務院主要領導溫家寶、李克強、回良玉的批示,批示要求國家統計局會同有關部門認真研究。此報告直接推動了2011年1月份國家統計局調整并發布新的cpi權重結構。
來源:新京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