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當前,糧食供給結構性矛盾、經濟作物與糧食作物爭地矛盾長期存在;主銷區產需缺口加大;糧食生產成本上升,比較效益偏低。提升棉花、大豆、油菜籽等農產品生產能力,建立東北地區非轉基因大豆保護區,提高大豆自給率。12月26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烏云其木格作農業法執法檢查報告時指出,黨的十六大以來,各級政府、各部門深入學習、廣泛宣傳農業法,深化農村改革,完善配套法規,出臺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措施,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逐步提高,農民收入穩定增長,農村民生逐步改善,為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農業集約化水平有所提升
“誰來種地”問題日益顯現
烏云其木格介紹,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全國已登記60多萬家,入社農戶4600多萬戶,約占農戶總數的18.6%,帶動農戶增收,社員比非社員收入高出約20%。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平穩發展,2011年底,全國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28萬多個,帶動1.1億農戶,戶均全年增收2400多元。各地建設生產基地和農業發展示范園區,農業生產專業化、規模化和標準化進一步提升。
執法檢查組發現,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有些地方“誰來種地”問題日益突出。這既是挑戰,也是實現集約化經營的機遇。對此執法檢查組建議采取有效措施,在財稅、金融等方面完善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在稅收申報系統增加合作社法人類別,促進財政支農項目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接,強化合作社財務及審計監管,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自我發展能力。鼓勵扶持專業大戶、家庭農(牧)場發展。
農村金融改革進程加快
農民抵押難貸款難突出
來源:人民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