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新京報兩名記者以包裝工身份進入禧寶露公司,當天,該廠灌裝線上生產的三元核桃花生乳,生產日期顯示為2013年1月1日、2日,“早產”最多達13天。僅12月21日,灌裝線的打碼機上顯示,同一批次的“早產”產品,計數量為166719(罐)。(12月27日《新京報》)
食品安全,人命關天。廠家在產品日期上做手腳,用“早產”的方式為產品“延壽”,令人憤慨。憤慨之余我們不禁要問:16萬罐飲料“早產”,問題到底出在哪?
出在廠家沒有流動道德血液。之所以讓飲料“早產”,原因是目前處于銷售旺季,廠家既怕經銷商前來拿貨卻拿不出貨,又怕生產日期太久,經銷商不要存貨和“過期貨”。為了抓住難得時機發財、發大財,沒有道德的廠家因而昧著良心讓飲料“早產”。
出在監管部門監管不力。因為禧寶露是“北京市著名商標”,監管部門難道就可以睜只眼閉只眼?因為公司經營理念是“食品安全第一”、“產品質量第一”、“以人為本,顧客至上”,監管部門難道就可以輕信廠家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一諾千金?按照該公司生產車間工人李飛的說法——“機器可以設置,想打什么時間都行”,監管部門對此是否知曉?該公司包裝間工人徐路在該廠工作僅2個月,就曾見過2次飲品“早產”現象,這次已經是第三次了。事不過三,監管部門為啥次次都打醬油去了?
來源:紅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