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的增長、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老齡化社會的來臨,保健品的消費也日趨大眾化,從過去的可選消費品轉為必選消費品,中國保健品市場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國內保健行業總體銷售額達6500億元。
如此快速的發展速度,使保健行業一直被業內人士看作朝陽產業。但是,連日來食品藥品安全問題事件發生,也讓人們看到了保健品在發展的快車道內,其實也并不是順風順水,行業內外存在的隱患不禁讓人擔憂。
國外品牌紛紛進軍
產品品牌數量眾多
據中國保健協會理事長張鳳樓預計,隨著國民飲食習慣的改變和不健康行為的增加,亞健康人群占有率越來越高,這樣的社會現狀無疑為保健行業帶來了一次發展機遇,到2015年末保健行業總產值將達1萬億元,年增長速度超過20%。有業內人士表示,發達國家健康產業占gdp產值比例達到15%,我國目前只占5%左右,在市場規模方面,目前美國的健康產業約為15萬億美元,而中國只有400億美元左右。從這可以看出國內健康產業前景非常誘人。
面對這么巨大的市場蛋糕,外國保健品企業也瞄準中國。自2001年起,美國保健品品牌安利、杜邦、保潔等相繼涌入中國;2011年,完美(中國)有限公司首期投5億在中國建立基地,開發蘆薈膠等保健品,伴隨著鋪天蓋地的宣傳,誓要與國內傳統保健品企業爭個高下。根據中國保健協會發布的保健食品銷售榜中看到,擠進2010年保健食品銷售量前十名的外資企業有兩家,分別是排名第一的安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124億元),和第八名完美(中國)有限公司(20.4億元)。
因而,目前市場上出現的保健品,無論是產品還是品牌,都有著一定的數量。3月底“螺旋藻鉛超標事件”出現時,記者走訪我市六七家藥店后發現,正在銷售的螺旋藻品牌基本沒有相同的,總計達10余種。20日,記者登錄天貓網以“保健品”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結果顯示共有品牌198個,商品20860件;以“保健食品(健字號)”為關鍵詞的搜索結果顯示商品也達到了7599件。
中西產品各有主打
文化區別涇渭分明
來源:中國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