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幾乎沒有門檻的糧油加工,將成為資金和技術密集的行當,大企業將有更多發言權。
益海嘉里集團副董事長穆彥魁曾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中國糧油業是門檻很低的行業,只要出現賺錢的機會,馬上就會引來眾多的跟風者,導致糧油行業加工產能普遍過剩。
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糧食加工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顯示,2010年,全國規模以上糧食加工企業1.83萬個,如果加上規模以下的糧食加工企業,企業的數目將更為龐大。
門檻抬高
綜合業內人士消息,具體來看,在大豆壓榨領域,大豆年加工能力估計已經超過1億噸,約有一半的產能過剩;油菜籽領域,全國年加工能力約為4000萬噸,而中國油菜籽產量只有1200萬噸左右,約有70%產能過剩;稻谷、小麥加工行業產能利用率也有約60%或者40%的產能過剩。
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大量糧油加工企業規模較小,技術、管理水平較低,加工產品的品質不高甚至不符合國家標準的情形屢有發生。以地溝油為例,有關部門加大了打擊力度,仍然無法禁絕,正是由于一些糧油企業受巨大的利益誘惑,一再鋌而走險。
但是大的環境形勢在變化,中華油脂網信息主編郭清保認為,近年來國內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要求糧油加工企業必須保證糧油的質量和健康,要實現這個目的,企業要盡可能將上游的產業鏈環節控制在自己手里。糧油加工的上游包括種子、化肥、種植、收儲等,一些大型糧食加工企業已經開始嘗試與一些種子公司合作培育品質優良并且性能穩定的農作物種子,再與優質產地的農民及合作社簽訂購銷協議,統一種植選定的種子,按照統一的技術要求耕種農作物。
一直以來,科研都是糧油加工業的“短腿”。2010年,糧食加工業科技投入僅占銷售收入的0.2%左右,大大低于發達國家2%~3%的平均水平。國內基礎研究薄弱,國家工程技術中心、工程實驗室和企業研發中心等創新平臺數量較少,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糧食加工業創新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不足,關鍵技術裝備的開發大多處于仿制階段,科技成果儲備少、轉化慢,產品技術含量低,高品質產品少,制約糧食加工產業升級。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