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南、北美洲農作物地帶遭遇連旱,注定了油脂市場的不平凡,在原料價格“過山車”式的傳導下,油脂板塊也上演了“兩輪漲兩輪跌”的行情。
展望2013年,原料大豆供給扭緊為松、需求疲軟難以繞避、去庫存進程路途漫漫,油脂期價重心仍會下移。
回顧:不太平靜的2012年
作為植物油市場的“先鋒官”,2012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大豆期貨不再沉默,在南、北美洲干旱接連炒作下,受市場熱捧而不斷創出歷史新高,波瀾壯闊的走勢依稀可見。不過,自9月份以來,因2012/13年度美國大豆大幅減產預期落空,期價陷入跌跌不休之勢,使得年度漲幅遭遇腰斬。
跟隨上游原料走勢,2012年油脂市場表現得較為矜持,跟跌的力度明顯強于跟漲力度,但品種走勢步調有所分化:豆油呈現出較為標準的“m型”走勢,棕櫚油則“跌無止境、深不見底”,菜油卻相對滯漲抗跌。
可以說,在油脂“三劍客”中,棕櫚油跌得有些驚心動魄,自9月下旬破位下行之后,便一發不可收。分析棕櫚油期價長期陰沉的原因主要在于豐產、弱需和高庫存的拖累。2012年對于棕櫚油生產來說應該是風調雨順的一年,主產國產量增加始終令市場承壓,而在經濟疲軟的背景下,出口需求不濟導致國際市場庫存連創新高。內外市場的聯動效應在熊市過程中似乎有放大傾向,導致大連棕櫚油指數期價跌破7000元/噸大關,退而在6336元/噸附近才有所企穩反彈。在這種背景下,豆、棕油價差走勢在2012年變得較為反常和復雜,基本上以震蕩走闊為主,令市場期望的收斂和回歸行情頻頻落空。
2012年已成為往事,2013年將翻開新的一頁,對于影響油脂價格的主要因素和關注落腳點又會發生哪些變化呢?以下篇幅將從原料供應、自身需求以及與生物能源的溢價水平等方面進行重點闡述。
原料供給或“喜從悲來”
來源:國際商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