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大連海參冬季采捕已經進入尾聲。往年每逢此時,在長海縣包海的老隋都會心情不錯,因為一年的收成都會在這個時候變成大筆的收入,存進銀行戶頭。而 2012年,情形則大不相同。“以往每年能從海里撈出將近2萬斤海參,從2012年到現在產量卻只有4000多斤。”老隋掐著手指算著,去年的收成可能剛剛夠給工人們開工資,加上支付一些費用的。
老隋的遭遇并非個案。記者了解到,由于2012年11月末到12月上中旬接連遭遇了三場大風,去年長海縣海參整體產量縮減近三成。
長海海參減產近三成
“往年長海縣的海參采捕可以進行到臘月二十左右,但現在,長海縣只有少數幾家深海底播及野生海參還能采捕,其余的多數包海的個人或企業,已經無參可捕了。”大連海參網ceo黃曉飛,同時也是長海縣海參協會秘書長,他告訴記者,去年長海縣海參產量明顯縮減,從這里就可見一斑。
“長海縣大大小小的島嶼上,集中著七八十家包海的企業或個人,去年相當一部分都遭遇了減產危機。”黃曉飛向記者表示,老隋這樣的案例并不是損失最嚴重的,他所熟絡的一家企業,以往每年冬季采捕季節,“裝海參的大桶每天都能采上100多桶,而去年年末的時候,他所承包的海域里,每天只能撈上5桶海參。”黃曉飛向記者介紹,另外一家企業每年冬季有2萬斤左右的采捕量,而從2012年到目前,產量只有2000斤。“如果按照這樣的收成,收入恐怕還不夠支付各項人工及固定支出的費用,”其中一家企業向記者表示,對他們來說,去年海參減產、虧損已經成為定局。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去年長海縣海參減產的整體幅度可以達到 25%~30%。
20年不遇的連續大風
長海縣作為中國最著名的海參產地,一直是大連優質海參的產地代名詞。2012年冬季為何遭遇減產危機?記者了解到,去年采捕旺季接連而至的大風,是直接導致長海海參減產一個重要原因。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