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掃描
把健康放在首位的現代人,吃什么都講究一個“鮮”字:鮮蔬、鮮果、鮮肉……海鮮,自然成為消費者青睞的美味佳肴。方欣炭市街海鮮市場、胡家廟海鮮副食批發市場、華威水產市場等一個個海鮮市場的開辟與日益壯大,凸顯了西安海鮮市場日新月異的現狀。海鮮“游”入尋常百姓家和古城市民對海鮮種類多樣化、高檔化的需求,成為海鮮市場欣欣向榮的動力。
一家四代人親歷西安海鮮市場變遷
“五姐妹海鮮行”,在方欣炭市街海鮮市場人盡皆知。和招牌一樣,這家店掌柜的是5個親姐妹。“我們家做海鮮生意到現在已經是第四代了。”老二劉燕玲說,姐妹們的奶奶是家族海鮮生意第一人,然后傳給爸爸,再由爸爸交到姐妹幾個手中,現在老三老四的孩子也在店里幫忙。
“上世紀30年代的時候我奶奶就開始在西安賣海鮮,那時候有農民來給奶奶送蚌,奶奶就把蚌放在一個干凈的大木盆里賣。”劉燕玲說,后來搬進了炭市街市場,爸爸媽媽也幫著奶奶在河里撈一些田螺、田雞。劉燕玲告訴記者,那時候西安人都不吃海鮮,基本上都賣給了東北人和上海人。上世紀40年代,劉家開始進大閘蟹,“當時的陽澄湖大閘蟹,一塊錢一斤,但是都沒人買,最后螃蟹都死完了。”劉燕玲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還是惋惜不已,“到了上世紀60年代初中期,我父親害怕被人說成‘投機倒把’,就從南方悄悄進些帶魚回來賣,但是也沒人買。當時家里由于先前的虧損,再加上進帶魚的錢也沒賺回來,幾乎快傾家蕩產了。”之后的十幾年里,劉家一直沒有也不敢再做海鮮生意。“直到改革開放之初,我父親開始重操舊業,從湖南進鯉魚、鰱魚來賣,當時賣得便宜,幾毛錢一斤,買的人多了,生意才慢慢有所好轉。”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