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我國自主研制的75米金槍魚圍網漁船通過國家863計劃驗收,并順利投入捕魚生產。我國為什么要傾力打造自己的大型遠洋漁船?
改革開放后,我國沿海養殖業發展迅速,在世界主要漁業國中,中國是唯一養殖產量超過捕撈產量的國家。對于多數國家而言,養殖業與捕撈業之比大約為 4∶6,而我國養殖業所占比重卻超過了65%,同時占全球養殖產量的70%。不得不承認,中國其實是一個戴著世界水產品產量大國帽子的捕撈小國。更為嚴重的是,沿海養殖的迅速發展直接導致我國海洋資源的衰退并造成了嚴重污染。
掣肘我國漁業捕撈能力的瓶頸,就是遠洋漁業裝備的科技含量較低,設備落后,僅能滿足近海作業,致使我國近海生物資源過度捕撈,資源衰退現象十分嚴重。發展遠洋漁業是必由之路,但我國在用的遠洋漁業裝備狀況則令人堪憂,1500艘在役的遠洋捕撈漁船中,70%是由原近海拖網漁船改裝而成,大型漁船全部是購買俄羅斯等國上世紀80至90年代生產制造的二手甚至三手的舊船,普遍船齡超過25年。
“由于缺乏先進的漁業捕撈裝備,我國在參與全球遠洋漁業資源分配和遠洋漁船配額管理中的話語權與我國海洋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符,甚至不如太平洋、大西洋周邊經濟欠發達國家。”一位相關業內專家透露。
高端漁業捕撈裝備將是國際漁業資源競爭的重要支撐和保障。2008年,科技部對未來漁業發展趨勢做出預判,并在863計劃先進制造技術領域中設立了“遠洋漁業捕撈裝備”重點項目,設計、制造大型遠洋金槍魚圍網船,打破美、日、西班牙等漁船制造技術先進國家在該領域的壟斷與控制,從設計、研制到配套全方位填補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形成自主知識產權。
在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的同時,科技部也著力提升產品的價值鏈。2008年,科技部設立并啟動該重點項目后,課題承擔單位大連漁輪公司依托科技項目,2009年3月30日與上海水產(集團)總公司上海開創遠洋漁業有限公司簽訂了兩艘 75米遠洋圍網漁船船舶設計與建造合同,合同金額共計2.2億元人民幣。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