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中國科協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將目光投向我國新建的海南省三沙市,沙龍主題為“三沙設施漁業模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雷霽霖等專家指出,發展礁盤設施漁業,提高開發能力,對推進三沙漁業經濟發展和維護國家海洋權益至關重要。
成立還不到半年的三沙市,是中國目前最“年輕”的地級市,也是中國最南端的領土海域,下轄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海域面積260多萬平方公里,可持續產魚潛力約為270萬噸。如何科學、合理開發漁業資源,成為本期學術沙龍探討的重點。
雷霽霖提出,發展三沙漁業,要以建設現代漁業為核心,千萬不要簡單地復制陸沿近海養殖模式,要根據南海海域的實際情況,在科學調查漁業資源的基礎上,以工業化養殖理念為指導,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規劃三沙漁業發展,在南海構建管理型的放牧式人工或半人工漁場,開創海陸接力、基地化、島鏈化、多元化的南海養殖新模式。海南南海經濟技術研究院胡衛東建議設立國家級的三沙設施漁業產業園,采取中央政府和海南省政府共建方式,對三沙設施漁業進行統籌規劃,統一管理,實行大企業進入,高科技支撐的發展模式。
但因三沙市遠離海南島,建立設施漁業存在相當大的困難。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漁業工程研究室主任郭根喜指出:“比如,三沙市的淡水來源主要依靠雨水,但收集量非常有限。要大量人工運輸淡水、飼料、裝備等,整個漁業的持續生產很不容易。”
“在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漁業發展很容易被忽視。”雷霽霖說,目前國家對漁業的支持力度還遠沒有農業那樣大。“漁業對國家經濟貢獻并不小,而且發展南海漁業養殖,還有其特殊的戰略意義,希望可以得到國家更多的關注和支持。”(白風)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