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養雞、鴨現象較普遍,豬也能散養嗎?在“吉林小江南”集安市頭道鎮東村毛家溝的天然豬場,徐先生就讓自家的豬漫山遍野“溜達”,生活得快樂愜意。
記者近日前往采訪。沿著小路上山,記者不時與豬相遇。這些豬見到人的反應不是奔逃,而是視若不見,繼續撒歡吃食。遠處的山上也是豬影綽綽。讓人更為驚奇的是,即使山路陡峭,這些豬也如履平地,奔走自如。
山坡上的養豬場里,記者見到了豬場飼養員張師傅。他說,養豬場原來養的黑豬都是圈養,但三年前的春天,幾只豬由于發情拱開豬圈逃了出去,幾天尋覓無果,飼養員便以為豬找不到了,沒想到半年后,幾頭豬領著一群小豬回到了養豬場。張師傅把這件事告訴了養豬場的主人徐先生,徐先生受到啟發,產生一個大膽想法:把豬散放,讓豬過自由的生活。
這一散放不要緊,徐先生發現自己家的豬釋放了野性,成為名副其實的“野豬”。這些豬成天在山上“溜達”,渴了就喝山泉水,餓了就吃野果或樹根,只有實在找不到吃食才“回家”覓食。
為了讓這些豬有家的感覺,徐先生開始訓練豬的條件反射。“豬一回來吃食,我們就敲鋁盆,這樣一來,我們一敲鋁盆,就會有豬跑回來吃東西。”即使這樣,有些豬還是“夜不歸宿”,它們會在山上的土里拱出小窩,遮風避雨溫暖度日。“總有些豬不愛回來,我現在都不知道我養了多少頭豬了。”
徐先生和張師傅還發現了另一個有趣的現象:這些豬對山上的一種紅色沙土頗感興趣。徐先生帶記者到山上被豬啃食過的土層旁。“我們發現豬很喜歡吃這些紅色沙土,就猜想,這些沙土含某些礦物質,可以給豬提供營養。”
為了增加黑豬的野性,徐先生引進了野豬品種,“這些黑豬與野豬雜交的后代,通過放養,更有野性,腿長,耳朵長,毛長”。
通過試驗,徐先生發現,這些豬的肉質良好,頗為暢銷。“有人聽說我家豬散放,推斷肉好吃,所以買的人多。”看著自己家的豬肉市場銷路好,徐先生說,要把這種養殖方式繼續下去。(據新華社)
來源:中國婦女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