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不斷增加農業補貼,使之成為發展農業的有效政策工具。1月5日,在由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主辦的“首屆清華三農論壇”上,與會專家熱議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并提出:當前,我國農業生產進入新階段,農業補貼政策亟待進一步完善。
自2002年以來,我國農業補貼品種增加、范圍擴大、標準提高,補貼政策體系基本形成。2012年中央財政安排的補貼資金達2503億元。農業補貼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調整了工農城鄉關系、保障了糧食生產增加、促進了農民增收,為“三農”發展作出貢獻。
但農業補貼政策有貢獻,也有缺陷。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在論壇上表示,我國農業補貼政策存在三方面問題:補貼總量不足,標準相對偏低;整體規劃缺乏,結構不盡合理;管理機制不完善,效應發揮不充分。
宋洪遠認為,當前,我國農業生產進入了高成本、高風險、資源環境約束趨緊、青壯年勞動力緊缺的新階段,農業補貼政策需進一步完善。此外,他表示,我國農業規模小、與發達國家的補貼差距大、離世貿組織規則允許的補貼空間還有距離、國家財力增長等因素決定了要不斷增加農業補貼。
針對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宋洪遠提出了一個總體思路,即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以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為努力方向,堅持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中心目標,服務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和農民持續增收的兩大重點任務,加強政策頂層設計、穩步增加總量、優化品種結構、強化績效管理,以高補貼應對高成本、化解高風險、突破瓶頸制約,為農業農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保障。
此外,宋洪遠還提出了政策建議:穩步增加總量,確保每年補貼增幅不低于財政收入增幅,力爭農業補貼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從目前的5%逐步提高到8%;優化補貼結構,從補貼品種、補貼標準、補貼環節、補貼對象等方面著力;強化績效管理,建立農業補貼的績效評估和定期評價制度等。
對于農業補貼政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程國強在論壇上表示,要進一步調整和完善農業價格補貼的政策設計。他特別舉例提到,糧食價格支持政策已經到了調整的重要關口。
來源:中國經濟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