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在由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主辦的“首屆清華三農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表示,糧食價格支持政策已經到了調整的重要關口,要進一步調整和完善農業價格補貼的政策設計。
作此判斷,程國強認為有三點理由:一是現行價格政策對糧食市場扭曲嚴重。近年我國連年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與臨時收儲價水平,使糧食市場形成糧價“只漲不跌”預期,國家托市收購顛覆了以市場化為基礎的流通格局,形成糧食市場政策化趨向,對糧食行業發展和競爭力提升形成嚴峻挑戰。
二是在糧食生產成本大幅增加和政府托市調控政策支撐下,國內糧食價格持續保持高位運行,若今后國內糧價漲得過高,將使國內糧食市場面臨巨大的進口壓力。
三是糧價政策性上升空間受加入wto承諾的約束。測算表明,目前我國糧油產品的價格支持,除水稻、小麥、玉米還有一定空間外,其他已經逼近wto微量允許上限。
程國強表示,從現行政策執行效果看,亟待調整和完善政策設計,重構基于市場導向的種糧利益保護機制。對于改革糧價補貼政策,他著重介紹了差價補貼方案,即政府預先確定糧食的目標價格,農民按市場價格隨行就市銷售。
當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按兩者之間的差價給予農民補貼;若市場價格高于目標價格,則不啟動該政策。
“差價補貼既有價格支持的特征,又有直接補貼的性質,是由價格支持向直接補貼轉型過程中普遍使用的政策措施。”程國強建議對東北主產區的大豆、長江中下游等主產區的油菜籽試點,若成功,可逐步推廣到水稻以及具有類似特點的棉花、食糖等農產品。
對于差價補貼政策的設計要點,程國強作了詳細介紹:一是制定目標價格。其基本原則是,補償大豆、油菜籽等農產品生產成本,使農民獲得合理收益。
二是統一核定差價。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價,由國家根據當年大豆、油菜籽收獲季節平均市場價格統一核定,一年一定。
三是確定補貼資金的總量。原則上,大豆、油菜籽差價補貼資金總額,等于生產量乘以差價。但該補貼須遵守wto農業補貼規則,對差價補貼資金應實行總量控制。
四是包干分配、直補到戶。按照補貼資金總量控制、分省縣包干、直補到戶原則,國家按有關省份近3年平均產量比例關系實行包干分配,各省再包干分配到縣(市)。農戶通過已有的直接補貼或良種補貼發放渠道,按照補貼資金與大豆、油菜籽種植面積掛鉤方式,據實領取補貼資金,并張榜公示,接受監督。(趙海娟)
來源:糧油市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