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菜市,可說是“冰雪冬淡”。菜價出現波動,是市場規律。但盡可能平緩波幅,也是一項民生工程。
“保淡,不是‘全包’,必須瞄準大眾品種,保住基本供應,守住底線。”上海市農委蔬菜辦主任陳德明近日對記者說。
高峰菜價中要有“底價”
蔬菜生產,受天氣因素影響極大。淡旺季分明,過渡快。去年全國蔬菜產銷,9、10月份時還在為局部的“賣難”發愁。至11月中旬起,菜價回暖。新年元旦前后,逐漸進入“高峰菜價期”。
“冬淡的這個菜價過程,也是一個市場規律。主要是近期前有北方冰雪,后有南方雨雪的影響,全國蔬菜生產和配送受到一定影響。”上海市蔬菜辦人士說。上海由于雨雪量相對較小,本地菜源基本未受大的影響,所以郊菜的出貨量還是保持正常。
“高峰菜價中,一個要在大眾品種中形成底價,這是保冬淡的關鍵。”陳德明說。上海根據當地市民的消費習慣和口味,選擇青菜和杭白菜等大眾品種,作為冬淡保供應的“底線品種”。
記者在滬郊采訪,菜區工作人員說,在冬淡期間,番茄、黃瓜等反季節品種,價格肯定上升;豆苗、草頭這些精細品種,用工量大,冬季用工成本高,價格肯定也是居高不下。這些品種只能“交給市場來調節”。要保供應、穩菜價,必須選擇基本品種,保證基本供應。
記者從上海相關的農產品價格監測系統中了解到,9日上海青菜的田頭價是每公斤1.9元,比上一周下降0.2元;批發價是每公斤2.7元,比上一周下降0.4元;零售價是每公斤5元。
查閱歷史資料,1993年同期上海也有一個雨雪過程。“青菜目前的零售價位,與1993年同期的最高價格基本持平。這中間已相隔20年,生產成本等已有很大變化。說明基本菜價還是處于可控的范圍內。”陳德明說。
市場布局應“城鄉統籌”
接下來春節將臨。一般印象中,春節市場蔬菜消費集中,如果“冬淡”的供應低谷與春節的消費高峰兩相“疊加”,會否加劇產銷的矛盾?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