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是我國特別是山東省的優勢傳統出口農產品,去年以來卻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蔬菜出口量減價跌的現象。這一隱約顯現的不利形勢,折射出我國蔬菜生產行業中的諸多潛在問題。多種因素疊加影響使得我國出口蔬菜的競爭優勢不斷減弱,應當引起相關方面的重視。
來自青島海關的統計數字顯示,去年前11個月山東口岸出口蔬菜333萬噸,同比減少6%;價值30.4億美元,同比下降20%;出口平均價格為每噸914.4美元,同比下跌14.9%。
據了解,造成蔬菜出口價格降低的原因之一是,此前我國部分品種蔬菜行情相對較好,種植面積相應得到擴大,部分主產區秋季蔬菜生產條件較好,產量增加,局部地區產銷失衡,加之上市檔期集中,導致蔬菜供大于求,價格下降。
另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是我國蔬菜出口附加值低,市場集中度高,壓價嚴重。我國出口的蔬菜主要以初加工產品為主,且品種較為單一,價值較高的干蔬菜、蔬菜制品、蔬菜飲料等產品所占比重較低。
既然國內蔬菜價格有所降低,出口應當增加才對,為什么反而降下來了?據了解,主要原因是我國部分國際訂單流失到了蔬菜種植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市場。
去年以來,化肥、農藥、農膜、種子等成本大幅增加,導致蔬菜種植企業的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人民幣對美元的快速升值,又進一步壓縮了蔬菜出口企業的利潤空間。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面對上述問題端倪,相關企業應當加大產品結構和市場結構的調整力度,著力開展精、深加工,盡快提高產品附加值,改變初級產品出口比重較高的現狀,同時努力開拓歐美、中東等國際市場。相關部門也應當不斷提高蔬菜質量體系標準和原產地認證管理,并適時對蔬菜深加工產品出口退稅政策作出調整。(妙山)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