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至今,中國蘋果的鮮果產量以每年200萬噸的幅度增加,增量接近世界第二大蘋果生產國——美國每年產量的一半。蘋果產業的快速發展,不僅促進了農民增收,而且帶動了果區加工、儲藏、包裝、貿易、冷鏈物流等產業加速發展成為覆蓋數千萬從業者的大產業,但快速發展的背后,蘋果產業同樣面臨著“成長的煩惱”。
專用品種——企業吃不飽,農民不敢種
在近日舉辦的中國蘋果產業發展國際研討會上,一組數據引人關注:我國是世界最大的蘋果濃縮汁生產國,從2001/02榨季至今產量穩居世界第一,其中2007/08榨季產量達到歷史高位104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70%,但加工原料卻以鮮果為主,專用的高酸原料果面積不足需求的2%。
顯而易見的差距,直接關系到中國蘋果的競爭力。在國際市場上,濃縮果汁相差0.5酸度價格就能相差1000元。澳洲青蘋的酸度為5.4-7,而中國加工蘋果的酸度只有1-1.5。據統計,按加工產能計算,我國需要高酸原料果基地400-550萬畝,而實際種植面積不足需求的2%。
“盡管市場需求很大,但農民擔心種出來企業不收,寧愿種植鮮食品種保險。”農業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陳瑞劍博士介紹說。有果園,無原料,加工企業只好用鮮果替代,但以鮮果代替原料果也帶來了一些隱患:一方面,原料果供應量不足引發加工企業之間哄搶原料,擾亂行業秩序,另一方面,原料果不是加工果汁專用的高酸品種,影響果汁的檔次和價格。此外,鮮果以晚熟品種為主,原料果上市時間過于集中,加重消化壓力,存儲易變質。
據悉,濃縮蘋果汁是我國最主要的蘋果加工品,占加工用果的95%以上。目前,我國蘋果濃縮汁年加工能力已超過150萬噸,2011年設備利用率不到40%。“近幾年,蘋果優果率提高,濃縮汁企業吃不飽,轉型升級的壓力增加,如果這個問題處理不好,可能導致市場風險和產業波動。”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韓明玉說。
人工短缺——傳統的成本優勢逐漸喪失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