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的報道說,中國大豆壓榨產業2012年再一次陷入全行業虧損的局面。還是和以往一樣,國際大豆價格的暴漲暴跌被認為是罪魁禍首。大豆價格暴漲的時候,壓榨企業在價格高位采購了過多的大豆,結果下半年大豆價格暴跌,企業苦不堪言。
實際上,國際大豆價格暴漲暴跌不是第一次了。2003年以來,國際大豆價格一年之內上漲100%然后又下跌50%的過山車式行情起碼發生了4次。每一次都讓中國的大豆壓榨企業很受傷,輕則全行業虧損,重則大批量的企業倒閉關門。陰謀論者認為這是外資搗鬼,通過操縱大豆價格,巨幅波動,將實力弱小的中國大豆壓榨企業淘汰出局,實現外資糧油獨霸中國市場的局面。
問題是,如果真如陰謀論者所言,同樣的手法,我們的壓榨企業被“陰”了一次兩次還情有可原,但是怎么接連被“陰”呢?狼來了,喊到第三次也沒人信了,真把我們的企業當傻子了?顯然,問題不是出自外部,而是企業自己身上。中國企業相對于歐美市場的成熟企業,普遍有一種賭徒氣質:喜歡預測市場,賭行情,風險控制意識弱。以賭徒的心態參與到市場,必然落得賭徒的結局:賭徒作為一個整體必然是虧錢的。
大豆壓榨企業作為工業企業,其理應賺取的是工業加工利潤。如果試圖預測市場,賺取大豆價格波動差價,則是想獲取投機利潤了。有人可能說,大豆壓榨企業并沒有投機啊,他們在價格高位買進大量大豆只不過是擔心價格進一步上漲,避免采購成本進一步上升。但是,我要強調的是,這種擔心大豆價格繼續上漲而大量購進的行為本身就是投機。什么樣的行為不是投機呢?不管大豆價格如何變化,或者說,根本不去試圖預測市場,只是按部就班執行自己的大豆采購計劃,這樣的行為才不是投機。凡是建立在預測市場基礎之上的行為都是投機。實際上,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經常扮演投機者的角色。擔心房價繼續上漲,貸款提前買房;擔心牛肉價格上漲,多買些牛肉;擔心奶粉價格上漲,多囤幾箱奶粉…等等。
來源:中華油脂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