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國內農業增長還快,但是消費需求更快,所以我們不能陶醉在全國糧食總產量‘九連增’之中。”1月12日,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在2013中國農業發展新年論壇上如是說。去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1791億斤,同比增長3.2%,實現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九連增”。
然而,據海關總署發布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進口大豆5838萬噸,增加11.2%,再創新高。不僅是大豆,中國糧食進口在2012年超過了7000萬噸,是歷史上糧食進口量最多的一年。
“九連增”難抵進口激增,關系飯碗,糧食安全問題再度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話題,中國的糧食自給紅線是否已經被打破?中國的糧食產業還如何端穩自己的飯碗?
內外價差刺激進口激增
“去年我們看到不少同行在進口大米,因為價格低。”益海嘉里一位負責人如是說。他所觀察到的現象,反映在了年底海關的統計數據中,也是陳錫文不敢忽視的問題。“經濟快速發展中,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很快,人民消費水平提高很快,在一定程度上盡管農業自身不斷發展,供給量不斷增加,供給速度趕不上消費,這個問題實際上已經出現了。”海關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進口谷物類農產品達到了1398萬噸,去年同期累計為545萬噸,進口規模同比飆升156%。同時,大豆總進口量增長11.2%,達到創紀錄的5838萬噸。另外,食用油進口增長29%,達到新高845萬噸。
陳錫文稱,去年是我國歷史上糧食進口量最多的一年,已經超過7000萬噸,谷物和谷物粉,以及糖、肉、奶都在進口。對于進口快速增長的原因,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部分原因是國際市場糧食價格較低促使中國企業進口玉米、小麥和大米,此外,國內強勁的需求也對進口造成了拉動。“去年,糧食進口對于平抑物價水平有貢獻。此外,因為越南大米價格低,有一些大米通過走私渠道進入中國。”
來源:南方都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