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重慶市民營企業“出海”的力度正在不斷加大。1月14日從重慶市外經貿委獲悉,重慶牧雪發展農業有限公司將投資2500萬美元赴老撾務農。這是迄今為止該市民營企業最大的一筆海外農業投資項目。
“老撾處于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很適合農作物生長。”重慶牧雪發展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楊文武表示,老撾地廣人稀,農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后,土地大量閑置。同時由于熱帶氣候特征,這里的大米等農產品品質較高,但農業的不發達使老撾農產品大量依賴進口,市場消費空間很大。
“一期已經購置土地5250畝,主要用于咖啡、中草藥種植,5年內還將形成一個150萬畝的立體現代農業莊園。”楊文武說,接下來將把重慶的農作物種子帶到老撾,形成現代化規模種植。正式投產后,預計年產值可達10億元。其中,水稻年產值5億元,農副產品加工達到10萬噸以上。
“產品除在老撾銷售外,還可以出口越南、緬甸和泰國等市場,并可以滿足國內對優質大米的需求。”楊文武介紹,屆時,老撾有名的有機撾米也將出現在重慶市民的餐桌上。
據了解,1月末,嘉陽鑫諾恩投資將組織10余家重慶民企,組團赴美國考察農莊項目。以農業見長的榮昌縣,也將組織當地具備一定實力的企業,赴東南亞、非洲等地投資農業。
“農業正成為民企進軍海外市場的新亮點。”重慶市外經貿委官員表示,目前全市共有14家海外投資農業企業,投資金額達7億美元,其中國有企業占絕大部分。不過,受金融危機的沖擊,部分國家的土地、設備等固定資產大幅“跳水”,為一部分國內民企提供了低價“抄底”的契機。
盡管進軍海外農業成本降低,幾年前也曾有4家渝企“出海”種糧,但如今4家企業全部結束了在老撾的嘗試。
“老撾的運輸條件很差,要把糧食運回國內,必須借道越南,這就增加了運輸成本。”中一種業副總經理文守云說,原本1元多一斤的米,加上運輸成本后,運回國內要賣到3元/斤以上。“利潤全部消耗在了運輸上,如果不進行大面積種植,要想賺到錢,根本不可能。”同時,不菲的投資金額對企業也是一大考驗。文守云表示,若要在老撾大規模種植,園區必須興建配套的水渠、道路、灌溉、倉儲庫房等設施,增加收割機、耕地機等大量農業設備,“粗算下來要繼續投入幾千萬元,但未來的收益還無法預料。”重慶市貿促會會長陳渝建議,政府可以通過提供優惠貸款或買方信貸等方式,支持農業企業“走出去”;相關部門可制定農業合作具體規劃,指導企業到海外投資農業,減少盲目性和降低投資風險;在海外投資的農業企業可將大片土地分租給當地人種植,并嘗試種熱帶經濟作物等,通過擴大規模降低成本,進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從而創造更多效益。(郭欣欣、馮太國)
來源:糧油市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