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楊南灣村的路很難走,雖說是鄉道,雖說是鋪了柏油的硬化路面,但是彎多而急,繞行距離長。聽說村民們進出基本不走這條路,因為“太遠了”。他們通常走的,是另一條長1.1公里、寬2米的鄉間土路,通過這條路下山到附近的農貿市場只有幾公里,但這條路路況不好,稍大點的農用器械無法通過,遇到雨雪天氣,連人行走都很困難。
楊南灣村位于臨潼城區東南方向穆寨街道,地處秦嶺北麓淺山區,全村有6個自然組,不到200戶人家,人口不多,有686人,勞動力更少,只有346人,其中一大半都常年在外務工,2012年村里的人均經濟收入只有不到2000元,屬貧困鄉村。
楊南灣村黨支部、村委會都有,但是卻都沒有辦公場所,商量個公事都是在村干部家。全村目前沒有一部固定電話,沒有一臺能上網的電腦,手機也少,記者的手機在這里信號也若有若無。全村的基礎設施整體較差,學齡兒童上學要步行好幾公里,村民看個小病也得奔波到近十公里外的鎮衛生所。村民們吃水雖然沒問題,但是灌溉用水卻緊張,目前村里可供灌溉的最大出水量僅為每小時8立方米的水。
“今年麥子不好,能出去的都出去打工了,打工的收入能強些,一天能掙60塊錢還管吃管住。”村支書有些傷感地說,“村子窮了,就留不住人,村里的姑娘都愿意嫁到外村,村里的小伙二十三四歲了還相不上個媳婦。”
“我們生在這兒,長在這兒,就是希望能帶著鄉親們改變村子的落后貧困,留住人、守住家。”張生榮的心里有個“花果山”,“有外鄉人在我們這兒承包了一架山種核桃,效益好得很,我們這兒的土地濕度大,晝夜溫差大,種出來的石榴特別甜,有外鄉人承包我們的地種石榴,50畝地就掙了25萬元哩。村民們都羨慕,都說我們這里發展好了就是座花果山哩,可這購買苗木和解決灌溉的投資村民們掏不起。”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