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技的魔力挑戰著人們的智慧和膽量:青翠的黃瓜咬幾口后,放在冰箱里居然會長出一節;買回的豇豆、青菜浸于一種溶液里還會繼續生長。若非親歷親眼目睹,人們的第一反應定是魔術!但它就在現實中(見近日《羊城晚報》連續報道)。這些菜食用安全嗎?你敢吃嗎?對于當下市場的菜蔬,官方的口徑是“總體安全”、“放心食用”,此判斷大體上沒錯,但民間的觀感卻也令人糾結。廣州郊區不少菜農吃起“特供菜”:大片菜地之外,辟塊“自留地”,不施化肥農藥,這種菜生長慢,賣相丑,僅供自家食用。而那些光鮮個大樣靚的供應市場的菜,他們自己卻不吃。有些企業也在遠郊圈地種菜,專供本公司“內需”。
自給自足的“特供菜”日漸流行,從經濟角度肯定不劃算,費時費力,成本高,明顯有悖現代社會的市場分工原則。問題在于,市場經濟陽光下的人們為何偏要逆市場規律而動,不肯食用市場上“物美價廉”的蔬菜呢?答案只有一個不放心!猶記得早年城市副食品供給緊張,各地“菜籃子工程”都由書記市長掛帥,而且是政治任務。而今,菜籃子豐富了,如何吃得安全、健康躍升為民生第一訴求,但不時傳來的農藥殘留超標,以及諸多食品安全事故,不斷沖擊著民眾的心理底線。面對豐裕的菜籃子,人們的焦慮并未減少,誰來保證菜籃子的安全?可以說,“特供菜”是民間無奈的自救,也是另類的菜籃子安全警報。
譴責菜農濫施農藥、化肥、激素,利欲熏心,很容易。但作為生產消費產業鏈的上游,他們其實永遠受制于終端市場的需求。當消費者競相追捧碩大漂亮的菜蔬(往往需用多種化學物和工廠化方式才能培育出),作為生產者,他們又豈能無動于衷?是的,當消費者以工業品的標準和目光去挑選農產品時,是否也該審視一下自己的消費觀呢?
監管的漏洞顯然是眾矢之的。但法律法規的缺位,監測標準、監測手段的滯后,以及權力交叉、部門利益扯皮,更令市場的監管之網顯得疏漏無力。蔬菜的生產供應在市場魔棒指揮下千變萬化,我們的監管及職能部門,卻仍固守著計劃經濟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原則,以不變應萬變,又如何看得好“菜籃子”?
來源:羊城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