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使中國的耕地保護面臨嚴峻形勢。在實行嚴格耕地保護政策的同時,中國千方百計增加耕地面積,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然而,實現“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的目標并不樂觀。統計數據顯示,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1.38畝,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質量總體偏差。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退化、“三廢”污染等問題嚴重。
1月15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城鄉發展規劃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2012年《城鄉一體化藍皮書》首發式舉行。藍皮書中認為,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導致土地要素流出糧食生產領域,工業化、城鎮化與糧食生產相互爭地的矛盾日漸突出,“耕地約束構成了我國糧食安全的重大挑戰。”
同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考察調研時指出,農業現代化是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基礎和重要支撐。“守住管好"天下糧倉",實質上就是要把好耕地紅線、打牢農業基礎、確保糧食安全。”
普遍認為,糧食不同于普通商品,具有無法代替的商品屬性,屬戰略物資。糧食安全歷來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受到我國政府高度重視。
中國必須立足國內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糧食安全不可能寄希望于國際市場。任何國家都無法為中國人的生存發展提供足夠的商品糧食。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城鄉發展規劃院專家認為,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不利因素正在逐漸增加、深層次矛盾也日益凸顯。
記者了解到,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導致土地要素流出了糧食生產領域,工業化、城鎮化與糧食生產相互爭地的矛盾則突出。“耕地約束構成了我國糧食安全的重大挑戰”成為突出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城鄉發展規劃院專家預計,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加快,耕地仍將繼續減少,而且宜耕后備土地資源日趨匱乏,耕地資源緊張狀況將會進一步加劇。
來源:中國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