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松烈院士首創的小麥精播技術,自上世紀七十年代發韌,至九十年代達到推廣頂峰。這項技術年增產小麥幾十億公斤,并創出731公斤的單產,為當時國內最高水平。
董慶裕副教授在余松烈院士指導下發明的小麥寬幅精播機,自2006年開始推廣,目前推廣到省內各糧食生產重點縣,并在江蘇、河南、安徽、甘肅等省、區得到大面積應用,并于2009年創出北方冬小麥的最高單產:789.9公斤!
實踐證明,精播栽培增產效果顯著。據調查,2008-2009年度,滕州市寬幅精播栽培平均畝產633.3公斤,比傳統播種增產7.9%;臨邑縣寬幅精播栽培平均畝產631.1公斤,比傳統播種增產13.8%。2010-2011年度,山東省農技推廣總站重點在8個小麥寬幅精播項目縣安排了對比試驗,結果顯示:寬幅精播栽培和傳統播種栽培相比,平均畝產增加49.6公斤,增產幅度為8.5%。
董慶裕說,這項技術突破了小麥產量十年徘徊不前的局面。
1974年,時為山東農業大學副教授的余松烈到滕州(當時稱滕縣)下鄉,那年18歲的當地科技隊長董慶裕成為他的助手之一。在那里,余松烈完善了自己創立的小麥高產栽培理論,并應用于實踐中,開始被稱為“稀播”:每畝1.5斤麥種,一粒一粒種到地里,取得了畝產638公斤的高產,更重要的是,改變了大水、大肥、大播量的傳統習慣,創立了新的增產技術和理論。
董慶裕參加了這些試驗。在余松烈回到山東農業大學后,他也到了學校,一直從事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
他說,到九十年代中后期,發現小麥精播技術的推廣出現反彈,一些農民不愿意采用精播技術,原因一是品種變了,當時的主推品種都是半冬性的,用種量大;二是實行承包制,農民的認識水平不同;三是秸稈還田比較普遍,過去的精播機作業時擁草擁土,播種質量不穩定。
余松烈認為,小麥精播技術的核心,應該是均勻點播。當時的精播機是一條線播種,開溝器小、耬腳鏵窄,其實達不到這一目標。2006年3月,董慶裕和一家企業接觸時,提出了生產一種新型小麥播種機的設想,經過多年試驗、四代完善,定型后,可一次完成筑埂、施肥、播種、鎮壓等全部工序。其中小麥8行,施肥4行,行距、畦寬可自行調整。
來源:大眾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