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董雙林教授等研究的“海水池塘高效清潔養殖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剛剛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個項目通過長期的實驗,研究出17種海水養殖動物的“最佳搭配”,例如對蝦-青蛤-江蘺(龍須菜)按照1:1.3:8.3的結構養殖,對蝦的產量反而提高近兩成,還會額外收獲青蛤和江蘺。據了解,這項技術近三年應用面積5.77萬平方百米,新增產值24億元。
16年“鑄劍”斬獲國家科技獎
在1月18日結束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海水池塘高效清潔養殖技術研究與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而20日記者也從項目第一完成人、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董雙林那里獲得了項目的第一手資料,揭開了這一造福漁民項目的面紗。
據了解 ,這個項目從1993年開始,一直到2008年完成,前后共持續了16年時間。“自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海水池塘養殖業迅猛發展,但傳統的高密度、單養的養殖模式不僅對飼料利用率低,且對環境負面影響十分嚴重,因此創建健康的海水池塘養殖模式、提高飼料利用率、減少養殖污染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董雙林介紹說。
該項目系統地創建、優化了海水池塘對蝦、刺參、牙鲆和梭子蟹的綜合養殖結構,創建了無公害的水質調控技術和生態防病技術,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贏,為促進海水池塘養殖增長方式的轉變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養殖模式和關鍵技術支持。這個項目開創性地構建、優化出我國海水池塘主養動物的17個綜合養殖模式,系統地創建和優化出9個對蝦高效清潔養殖模式。
三年新增產值達24億
別小看這簡簡單單幾句話描述的研究結果,它們可都蘊含著巨大的經濟價值。例如對蝦-青蛤-江蘺“組合”,這三種生物按照1:1.3:8.3的結構養殖,就能神奇地使對蝦的產量提高18.5%,氮利用率提高48% ,水質也變好了,還會額外收獲青蛤和江蘺產量,產出投入比提高39%。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