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嚴寒天氣影響,近期我市菜價一直居高不下,但在蔬菜產區,菜農收入卻沒有隨菜價一同上漲,原因是流通環節過多。
金州新區是我市冬季蔬菜的主產區,品種以茼蒿、油麥菜、香菜、芹菜等葉菜為主。去年入冬以來,我市持續低溫、日照減少,金州新區很多大棚蔬菜都出現了生長期加長、產量下降的情況。
金州新區華家街道牟家村菜農 李品才:“應該上市的時候沒上市,拉長距離,這樣價格就上來了。”
李品才以自己種植的芹菜為例說,低溫導致芹菜的生長周期延長了10多天,本來去年就應該收獲4茬,但直到現在第4茬還沒有成熟;體現在價格上,去年同期芹菜在大棚里的收購價每斤不到2塊,今年漲到了兩塊八。因此雖然菜價漲了,但菜農的賣菜收入卻與去年相差不大。
金州新區華家街道牟家村菜農:“這占地多長時間啊,菜都不長,都不掙錢。”
除了蔬菜本身的收購價,流通費用也是蔬菜價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牟家村收購蔬菜的王平,每天從菜農手中收購2000多斤蔬菜,運到市場批發給個體經營者。
蔬菜收購商 王平:“我這一車菜2000多斤,一斤平均我掙兩毛錢,掙四五百塊錢,到小販子手,他一斤能賺一塊。”
通過對比城區蔬菜的零售價與蔬菜收購價,記者發現,經過各種中間環節,蔬菜價格基本都翻了一番。面對這種情況,不少種植戶都希望,能夠盡量減少中間環節,真正實現菜價上漲,農戶增收。
金州新區華家街道牟家村菜農 李品才:“就希望直接,沒有中間環節,直接農超對接,或者有合作社經紀人,或者我們打出一個品牌,在某個批發市場打出我們品牌,這樣我們菜農能直接得到實惠。”(綺露)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