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中國進口大豆589萬噸,較11月增長了41.6%,較2011年同期增長8.67%。2012年,我國累計進口大豆總量為5838萬噸,同比增長11.2%。由于我國大豆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不利于國內市場的穩定和下游企業的生產,因此需要警惕大豆等糧食進口激增給我國糧食安全構成的挑戰。而業界對于調整大豆產業支持政策的期望也越來越高。
中投顧問農林牧漁業研究員鄭宇潔認為,我國大豆自給率在20%左右,國產大豆供不應求的現狀十分明顯。國內大豆需求不斷上漲,供給卻呈下降趨勢,總產量增長乏力。對國際大豆市場的依賴使我國大豆價格極易受到來自國際大豆價格波動的影響,國內食用油安全存在的隱患。
在國際化趨勢愈來愈明顯的今天,進口大豆數量的攀升有我國耕地面積有限、種植成本上漲等因素使然,但是較高的對外依存度不利于提高我國糧食安全的整體水平是毋庸置疑的,中國必須保障一定的大豆種植面積,提高大豆自給率,在充分利用國際市場調劑余缺的情況下,多措并舉促進國內大豆產業發展。
促進大豆產業發展,需要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國產大豆難以與美國等海外國家生產的大豆相抗衡,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這些國家對大豆實施補貼政策,同時其機械化、現代化水平較高,土地出產率高,生產的產品在價格上具備競爭力。我國大豆補貼政策暫時還未涉及。近期國務院派出調研組赴黑龍江等大豆主產區考察,有望出臺扶持大豆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其中大豆差價補貼政策較為看好,主要原因在于其能形成較完善的價格體系,一方面能夠對種植戶實施補貼,保障農民再生產和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其對正常的市場價格干擾小,可以發揮市場定價機制。
提高大豆產量,要靠科技。因為農業用地面積有限,我國不能寄希望于擴大大豆種植面積來保障大豆產量,根本出路在于加大研發投入力度,發揮我國高油、高蛋白等大豆品種的競爭優勢。近年來,由于玉米的種植收益高,市場對新品種的研發和推廣積極性高,單產提高明顯,而大豆則相反,單產水平提高較慢。國家及相關部門應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尤其應發揮我國非轉基因大豆營養、綠色、健康的優勢。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張硯霖指出,促進大豆產業發展除了要對大豆種植等上游產業鏈條多加關注外,對大豆壓榨企業也應該有所扶持,對油脂加工企業進行有效補貼能夠提高其競爭力,進而提高整個大豆產業對外抗風險能力。于此同時,也應該意識到國內糧食流通體系不完善,流通成本高、效率低、速度慢等現狀不利于國內大豆的自由流通,也影響了相關政策發揮其效果,因此改善糧食流通體系不僅對大豆產業發展至關重要,也是提高我國經濟運行效率的必要舉措。(中投顧問)
來源:中投顧問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