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是山西省三大現代農業示范區之一,農民收入增幅位居全省前列,新的一年里,農民收入倍增計劃的動力和空間在哪里呢?我們一起去鹽湖區的蔬菜車間看看他們是怎么算這筆賬的。
鹽湖區蘇村千畝農業科技示范園2012年8月剛建成,不到半年黃瓜就到了收獲旺季,鄰村上郭村村民李永康就在園區上班,雖然每天還是種菜,但對他來說感覺卻大不一樣。
運城市鹽湖區上郭村村民李永康:張總出資籌建,買苗下肥料,全是張總出資,咱個人就是出工,沒有任何風險,完了和他四六分成。
老李提到的張總就是園區的投資方山西迎太農業科技開發公司的老板張迎太,他搞園區一是做好土地流轉,二是抓住了管理和銷售這個關鍵,提出了與農民四六分賬的激勵辦法。
山西迎太農業科技開發公司董事長張迎太:四六賬是這么算出來的,一個棚里保我五萬斤產量,一斤菜我平均算兩塊錢,老百姓一個棚就要拿四萬塊錢。
按四六分賬,我們替老李估算了一下,這兩天黃瓜的價格是4元多,一個棚一年要產五萬多斤,分成收入能達到6萬多,而老李現在一共管理三個這樣的大棚,這樣的收益是以前他想象不到的。
記者:自己建棚能不能收六萬多?
運城市鹽湖區上郭村村民李永康:不行。
記者:為什么?
運城市鹽湖區上郭村村民李永康:一個咱投資不起,再一個管理上沒有管理技術。
老李所說的投不起、管不好其實就是蔬菜分散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問題,園區長遠的投資和四六分賬的激勵機制,恰恰解決了這些短板,現在的大棚竹竿支架換成了更結實的鋼管,道路水渠標準了,澆水施肥科學了,起點雖高,但并不費錢,一切都走上了專業化路子。
山西迎太農業科技開發公司技術員張宏偉:原來你們建大棚有四五萬塊錢、六七萬塊錢,這個棚總共投資就得十七八萬塊錢、二十萬塊錢。
記者:從長遠看,一年均攤還是省下來。
山西迎太農業科技開發公司技術員張宏偉:要是按這個棚用十年來說,一年才合兩萬塊錢的本。
工業化的理念、項目運作的辦法,讓原先分散在一家一戶的蔬菜大棚按照生產車間運行起來,同時公司的銷售團隊負責在外找市場、打品牌,這個冬天他們的黃瓜因為口感好、鮮嫩、外形好在市場供不應求。看今年的行情,張迎太兩年內就能收回投資。
來源:黃河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