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財力和地方財力的不斷增長,我們更有條件逐步擴大農業補貼、完善補貼機制,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在農業補貼方面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先行先試,切實使農業補貼成為強農惠農的有效政策工具。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通知,對降低農產品流通環節的各項費用提出了明確要求。這是近年來國務院以及有關部委連續幾次對降低農產品流通費用作出的又一明確規定,釋放出加大農業補貼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信號。
通過農業直補、降低農產品流通費用等多種方式加大農業補貼,既符合我國國情也是世界通行做法。從國內來看,我國是家庭經營為主的小規模農業,在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更趨頻繁起伏的背景下,農業抗風險、農產品抗風險、農民抗風險的能力很有限。同時,隨著人口增加、經濟發展和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持續轉移,消費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更多、更高、更多樣化,農產品保供給的壓力和挑戰很大。在這種情況下,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保護農民務農積極性、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增加補貼、強化保護,這既是客觀趨勢也是現實路徑。
從國際來看,按照世貿組織規則,大多數國家通過直接補貼和間接補貼方式支持農業發展。經濟發達國家對農業實施補貼較早,美國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開始實現農業補貼,目前美國農業補貼發放對象是年收入不超過120萬美元的農場主。在補貼方式上,許多國家按照農民銷售產品收入直接補貼給生產者,比如一個農民向市場銷售100美元農產品收入,政府按這一收入的一定比例給予補貼。在日本,為了降低蔬菜銷售成本,全部免費提供蔬菜批發市場,較好地維持了蔬菜價格穩定。
近年來,我國農業補貼的力度逐漸加大。不過,與發達國家相比、與世貿組織允許的補貼規則相比、與我國農業發展的現實要求相比,還有不小距離,更有不少空間。以農業保險為例,面對高自然風險和高市場風險的特性,我國農產品保險推廣緩慢,而沒有農業保險的支持,農民很容易遭受損失,務農積極性也容易受到影響。同時,目前農產品收購價格整體上依然偏低,農民務農比較效益低下,等等,這就需要我們在加大農業投入、提高農業補貼等方面進一步采取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
加大農業補貼利國利民,是應對農業高成本、化解農業高風險、突破農業瓶頸制約的有效工具。隨著國家財力和地方財力的不斷增長,我們更有條件逐步擴大農業補貼、完善補貼機制,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在農業補貼方面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先行先試,切實使農業補貼成為強農惠農的有效政策工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來源:經濟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