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季,我市幾大獼猴桃主產區的收購行情創下新高,甚至出現果農“賣一萬二萬很普遍,賣三萬五萬也正常,賣十萬八萬不新鮮”的現象。誰曾想,新年伊始,當時高價收購獼猴桃的各大冷庫卻只能賠錢賣“金果”。何以出現這種局面?近日,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高進低出冷庫十有八九虧損
冷庫儲藏獼猴桃以低于收購價的價格出售,無疑是在做賠本買賣。
“投資建冷庫的人哪有不想賺錢的,只是今年行情非常不好,早點賣出去才能少賠些錢。”1月16日,岐山縣蔡家坡鎮永紅獼猴桃專業合作社會計宋亞萍一邊組織人分揀獼猴桃,一邊對記者說。
記者看到,院子一邊垛著裝有精選獼猴桃的成品箱,另一邊則是一大堆或有白斑或爛掉的殘次果。宋亞萍說,這些殘次果得全部倒掉。據她說,為了贏得客戶,要對出庫的獼猴桃用專用的“選果器”篩一遍。經過嚴格把關、達到最高標準的獼猴桃才能裝箱。
儲藏獼猴桃的質量標準要求如此之高,賣價又如何?宋亞萍指著正在出庫的“秦美”獼猴桃介紹,當初在果園的收購價是每公斤4元至4.4元,現在冷庫自己雇車拉到四川成都,每公斤批發價只有3.2元。“明擺著虧損!”宋亞萍說,組織人力采摘、裝卸分揀、雇車拉運一系列程序,哪個環節都要花錢,還有儲存幾個月的電費等,冷庫今年“真是虧大了”。
這家冷庫的狀況只是我市儲藏獼猴桃銷售現狀的縮影。據業內人士分析,經營冷庫的人今年十有八九都得賠。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種情況?有業界分析人士認為,儲藏獼猴桃從去年11月開始出庫銷售起,價格就出現倒掛,果庫大面積虧損。這種現象與眾多冷庫業主當初在果園刮起的搶購風潮有關。
追逐高利地頭搶果埋下虧損隱患
來源:中國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