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或感性、或溫柔、或特立獨行。安徽淮南市的魯中祝以獨特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編織著夢想,撐起創業半邊天。
魯中祝常說這樣一句話:“我是在黨的惠民政策鼓舞下富裕起來的,要致富,一靠黨的好政策,二靠先進的科學技術,三靠勤勞的雙手和睿智的頭腦。”她傾心研究食用菌栽培技術,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成為淮南市首屈一指的蘑菇栽培大王。
在魯中祝的印象中那時家里窮得叮當響,除3張床一個箱子,沒有別的家具,姐妹5個穿的衣服是補了又補,沒有菜吃就上山挖野菜,上學的書包都是父母的舊衣服改做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土地承包分到戶,農民土地經營有了自主權,她家開始種植小麥,細糧走上了她家的餐桌。
“白面饅頭可以管飽吃了,可兜里沒錢又成了犯愁事。”那時魯中祝還在讀書,父親是學校教師,母親養兔發展副業,她給母親做幫手,剛開始兩年效益很好,后來由于經濟滑坡,兔毛賣不出去,她和母親放棄了養兔。
1984年高中畢業考大學僅3分之差落榜,后輟學。一分多地200元起家創業,野生蘑菇轉化家庭人工種植這個想法改變了她一生。鳳臺縣李沖回族鄉,處于山坡丘陵地段,多野生菌生長,春秋兩季,許多農民以采集野生菌出售為主要的經濟來源,但野生菌季節性強,時間也較短。當時她就想,把野生菌栽培成人工食用菌,一年四季都能生產就好了,這樣就能變成錢,改變家庭的貧困。于是她把想法與母親和父親商量,卻遭到一家人的反對。她的母親說:“蘑菇本來是山上長的,哪有人能種出來的,家里也沒錢給你折騰。”
想法受到了打擊,她知道家里確實沒有錢。于是她尋找掙錢的路子,當廣播電臺通訊員掙稿費,省吃儉用,用攢下的錢購買了食用菌書籍學習,后來在同學的幫助下到浙江拜師學藝。
她孜孜不倦的求學精神和真誠感動了善良的師傅,不但免去她吃住費用,還把培植食用菌的知識都傳授給她,臨行時又送給她2只試管及菌種。回到家后,她又借了200元購買了一些實驗設備,經過無數次試驗,食用菌培植終于成功了。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