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甘肅省隴南市兩當縣著力突出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著力建設生態文明新農村,走出了一條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全縣先后建成55個新農村,一批環境優美、風格各異、具有文化內涵和區域特點的生態文明新村正蓬勃興起。
新能源建設,生態環境有效改善。在新農村建設過稱中,兩當縣將沼氣建設與農村三改(改廚、改廁、改圈)相結合,把農村的“三廢”(秸稈、糞便、垃圾)變成“三料”(燃料、飼料、肥料),使村容村貌得到極大改善。自實施沼氣建設以來,兩當縣投入建設資金1000萬元左右,建成沼氣池7100余口,全縣共建立了37個沼氣服務網點進行統一跟蹤服務。走出了一條以農村沼氣建設為紐帶,種、養相結合的農村經濟發展新路子。與此同時,太陽灶、太陽能路燈、太陽能熱水器等現代化的新能源設施也普遍的運用于當地的農民的生活中。
“以前做飯主要是柴火,做飯不方便不說,廚房的墻面也不干凈。現在燒水用的是太陽灶,廚房用的沼氣灶,忙完地里的農活,打開沼氣灶,做飯又快又方便,而且清潔衛生。”該縣站兒巷鎮馮河村村民張雪娥,高興地向筆者講述著發生在身邊的變化。
廢物利用,延伸特色產業鏈條。做大做活特色產業,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兩當縣充分利用豐富的林業資源優勢,依托各項優惠政策大力扶持,不斷強化各項措施,增加投入,引導農民發展袋料香菇、靈芝、木耳等食用菌產業,已逐步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一條有效途徑。在食用菌產業規模日益擴大、群眾收益與日俱增的同時,也出現了新的問題,即袋料香菇廢棄菌棒所產生的垃圾得不到有效處理,對當地環境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面對這一難題,當地政府積極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們,購置木炭機,利用香菇種植菌棒廢料、烤煙稈及玉米秸稈等原料制做機制木炭,延伸了產業鏈,實現了廢棄菌棒的循環利用,變廢為寶。
在站兒巷鎮嘉陵源香菇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記者了解到僅一臺木炭機,一年便可生產機制木炭120噸,預計可實現產值50多萬元。
循環經濟的廣泛使用,給兩當縣新農村建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如今的兩當農村,正在書寫著一副樸實、和諧的新農村絢麗畫卷。()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