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洋酒配洋文,中文“身份證”去哪了?
近日,青島市北工商分局威海路工商所的執法人員接到市民舉報,稱浦口路一國際貿易公司有大量無中文標簽的進口葡萄酒在售。22日13時40分,記者跟隨執法人員來到位于浦口路8號綠都公寓1803室,這是一間套二的住宅,客廳內有兩個葡萄酒展示柜,一間臥室內堆滿了還沒開封的葡萄酒箱,店內有數名消費者和兩名店員。執法人員發現展示柜上擺放的大量原產國為意大利和法國的葡萄酒沒有中文標簽和中文說明書,桌子上擺放著若干沓印有品名、原產國、經銷商等要素的中文標簽。記者看到,這些葡萄酒的包裝上均印著外文,標簽都裝在一個塑料袋內。執法人員檢查后得知,展示柜上放有60多個品種的進口葡萄酒,其中有25個品種用于日常銷售,但現場只有18種葡萄酒有中文標簽。
查扣:852瓶“問題”葡萄酒被查扣
執法人員隨后發現,店員只能提供十余個品種的報關單。執法人員當場查扣了142箱共852瓶進口葡萄酒,價值4萬余元。目前,執法人員正在進一步調查這批“問題”進口葡萄酒的進貨和銷售渠道。
威海路工商所所長崔勇介紹,食品安全法中規定,進口的預包裝食品進入流通環節后,必須貼有中文標簽和中文說明書。進口酒類中文標簽必須標示的內容有:酒名稱、配料清單、酒精度、原麥汁原果汁含量、日期標示及貯藏說明、凈含量、原產國、制造者、國內經銷商的名稱。
崔勇稱,市場上一些不法酒類商販在巨額利益的驅動下,以次充好,甚至用人工色素、酒精勾兌等方法造假,已達到欺騙消費者的目的。因此,市場上所銷售的進口洋酒存在一定的質量安全隱患。消費者在購買該類商品時,一是要到正規商場購買;二是要認準外包裝上有無符合國家要求的中文標簽和中文說明書。
解釋:為了原包裝,沒貼中文標簽
因為店員無法提供幾個品種的中文標簽和相關手續,執法人員要求貨品下架。
“這不符合食安法關于進口食品銷售的相關規定,應當立即下架。”執法人員說。
來源:齊魯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