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末日”之年,有五六家大豆油廠前來探討生存發展之策,有點像42.195公里的馬拉松已經跑到30多公里、很累的樣子。國企有計劃年代的厚底子、外企不僅底子厚且鏈條長,跑完馬拉松都不會有問題;向來錢緊的民企,如何節省體力、堅持到底,是個問題。
一、天下未定,辦工業、占地盤、賺未來,仍需付出成本
中國大豆油廠產能過剩一倍多,總體產能利用率只有40%,“豆爭”異常激烈,和平尚需時日。四萬億急解危機后的2010年底以來,整兩年的時間,基于全國油粕均價及噸豆200元的油廠費用,大豆油廠背對背(賣出油粕現貨同日買進cbot大豆)進口大豆的榨油利潤基本都在零線以下,每噸倒貼200元免費加工成了常態。
鑒于(1)產能擴張放緩,(2)油廠整體自律程度有所提高,(3)為融資目的而進口的大豆已建立了相對穩定的變現渠道,(4)大豆原料供應充足、大勢承壓,(5)需求基本穩定;預計2013年中國大豆油廠的日子會好過一些。假設2013年背對背每噸虧損100元,則加工100萬噸要虧損1個億,加工300萬噸要虧損3個億。這仍將是辦工業、占地盤,為未來而戰,要付出的代價,三兩年內或難以消失,需千方百計從工業實體之外彌補,主要從“虛擬經濟”獲得彌補。
二、脫實入虛,大豆油廠全面進入“資本主義”時代
1996中國放開大豆進口以來,大豆行業共發生了三次大的危機。原先漫山遍野的日加工幾百大豆的油廠已經絕跡,日加工3000-4000噸大豆是目前單體油廠的基本規模。同時,原先民營油廠約90%的比重,降到了目前30%多的水平,“富人進、窮人退”的趨勢十分明顯。
來源:新浪博客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