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對福州的菜農來說是段灰暗的日子,菜價從那時開始走入低谷。而從去年11月開始至今年1月初,菜價逐漸走至高位,市民開始感受到餐桌上綠色蔬菜帶來的“負擔”。1月6日開始,我市啟動蔬菜價格協商機制,16種大眾蔬菜的零售均價應聲而降。菜價高低起伏的原因何在?在春節來臨之前,記者沿著種植、批發到銷售環節,走訪了菜農、批發市場、超市及主管部門,尋找和解析左右菜價的因素。
菜農:價低滯銷價高暢銷
24日15時,閩侯縣南通泮洋瓜山片蔬菜基地,得益于前段時間的晴好天氣,綠油油的蔬菜長勢喜人。菜農劉文輝將一筐筐剛摘下的上海青,抬上駛來的皮卡車。“這是送去永輝超市的,批發價2元1公斤。”劉文輝承包的菜地里所出產的上海青有80%直供給永輝超市,盡管價格比批發市場稍低,但量大、穩定。待車子裝滿駛走,他站在田邊和記者簡單聊了幾句,又走至種植艾菜的大棚。“冬天吃火鍋的人多,艾菜的行情好,現在批發價到了6元1公斤。”劉文輝說。
“種菜的成本有地租、人工、農藥、化肥這些。這幾年人工、農藥和化肥都漲價了,占到成本的8成。”但成本的增加遠不如價格的起伏讓劉文輝憂心。回憶去年9月份菜價大跌時,他頗為感慨。現在種菜,價格低就意味著滯銷,價格高反而銷量好。至于價格起伏的原因,劉文輝說不出所以然,只知道跟著大家的價格走。
市場:看天看量看全國
閩侯南嶼,距離劉文輝的菜地20分鐘左右車程,就到了福州蔬菜的集散地——海峽蔬菜批發市場。這里每天交易的蔬菜總量近2000噸,占福州蔬菜日交易量的7成。
16時,正是市場交易的高峰期,一車車蔬菜運入、駛出,一派繁忙景象。從去年開始,葉綠類蔬菜便可直接在市場內自主交易,免收交易手續費。這一措施年讓利逾200余萬元,使得像劉文輝這樣的菜農可以自定價格,在市場內與蔬菜零售商自主交易,葉綠類蔬菜批發環節成本得以降低。
來源:人民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