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發價5角一斤的蘿卜從潼南輾轉到主城超市,售價漲成1.5元一斤。市民叫貴,農民叫虧。(1月28日重慶日報)
作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農產品價格一直備受關注,農產品“賣難買貴”的尷尬現狀傷農又傷民。一方面,農民朋友們播種瓜果蔬菜,起早貪黑、熱曬雨淋三五個月才收獲一季,雖靠著科技緩減了靠天吃飯的負面影響,卻時刻擔心著銷售量和市場價格,前段時間關于“某地大白菜5分錢一斤沒人收購爛在地里”的報道實在令勞動人民心寒。另一方面,為了選購新鮮價廉的蔬菜,城市居民們游走于各大超市和農產品直銷市場,甚至有人不惜早起2個小時擠著公交車去郊區菜市場,著實引無數人感嘆。
其實,不論是農還是民都是“傷不起”的。農產品的生產者和購買者,都涉及量與價格的問題,只是一個在蹺蹺板的這頭,一個在那頭。從農村到城市,農產品身價的高調瘋漲使這蹺蹺板永遠沒有平衡,城市的一端高高地蹺在了上面,時間久了難免“高處不勝寒”,而長期處于底層的農村則會被磨滅了積極性,失去生產的動力,雖然國家發給了良種等補貼。
有人說,這是由于農產品被三番五次地買與賣才能到達城市居民的菜籃里。也有人說,這是由于農產品從農村運輸城市支付的物流費用太高。除此以外,造成農產品身價瘋漲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傳統的“小生產”、“小流通”模式仍是農業生產的主要模式,很難實現大規模產銷直接對接;二是農產品市場體系不健全,增加了農產品運轉費用。
想要化解農產品價格在農村和城市引發的雙向負面影響,必須同時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強農業現代化建設,在規模化、組織化、品牌化方面下足功夫,培育生產大戶和專合組織,以點帶片,強化生產和銷售的主體。另一方面,健全城市農產品市場體系,合理布局批發市場;鼓勵銷售主體與超市、廠礦、學校等對接直銷,減短產銷鏈條。(長江網黃梅)
來源:長江時評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