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去年年底,農業部會同有關部門正式印發《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下稱《規劃》)。1月28日,農業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對《規劃》的具體內容進行了詳細解讀。據悉,此項《規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對現代種業發展進行的全面規劃,共分為規劃背景、總體要求、重點任務、發展布局、重大工程、保障措施六大部分。
《規劃》明確了我國種業發展的時間表:到2020年,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將逐步退出商業化育種,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將會提高。
為實現上述目標,《規劃》中提出了具體措施。如2015年,種業基本實現“兩分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與其所辦種子企業“事企脫鉤”;初步建成國家級主要糧食作物種子生產基地,前50強種子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達到40%以上。
不僅如此,到2020年,我國還將建立起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
種質資源是品種培育的基礎,《規劃》明確要求各個作物種業開展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評價和利用,挖掘有重大應用價值的功能基因,培育突破性優良品種,開展種子生產、加工、檢測等關鍵技術研究,全面提升種業科研的發展水平。
據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副局長馬淑萍透露,201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已經啟動了生物育種和產業化專項,這個專項扶持了41家企業,投資3.36億元。另外,通過種子工程,國家發展改革委還扶持了12家“育繁推一體化”的企業,幫助企業建設育種創新基地。
不過,現代種業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多環節、多主體、多部門。在馬淑萍看來,我國種業市場化時間較短,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與發達國家現代種業的差距依然較大,與發展現代農業的迫切要求相比仍有諸多不適應。
來源:科學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